|
|
炁脈學堂首期開講“社會發展與健康的關系”
時間:2023-03-08 00:22
瀏覽:
【大 中 小】
科技越發達,為什么人的疾病越多?
為什么治療方法越來越先進,但治愈者卻不成正比?
有什么辦法解決目前的窘境?
這三個問題,真可以說是對當代以西方醫學為主的醫療行業,提出的靈魂拷問了。
2023年3月4日上午,炁脈學堂第一期講座,在浙江省現代炁脈健康研究院(杭州文二西路西溪創意產業園)開講。院長劉清源老師圍繞“社會發展與健康的關系”這一主題,就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做出了別具新意又深刻的解讀,讓幾十位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、古中醫愛好者們贊不絕口,在現場紛紛與他進行研討、互動。
講座中,劉清源院長站在歷史發展和哲學的高度娓娓道來,他的重要的結論是:
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發社會結構改變,從而必然引發身體的改變。
本文將精選主要觀點,為大家概要分享。
如上圖所述,在蒸汽機誕生以前相當長的時間內,人類以體力勞動為主。因此,身體疾病的表現多以創傷性、勞損性疾病為主,再加之食物匱乏而傷及內臟。這個階段可稱之為“費軀體”的階段。社會生產以家庭(家族)形式為主,并以情感維系家庭(宗族)的內部關系,家庭治理提倡孝道。
當生產力發展到以機械力為主的階段,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令工業生產逐漸發達,企業數量增多,腦力勞動逐漸取代了體力勞動。與此同時,人類對大自然的擾動和破壞無以復加,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。
由于體力消耗的減少,以及大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,疾病種類和患病人數呈現指數級增長,幾乎全員處于亞健康狀態。腫瘤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。比如,糖尿病便是由于吃得過多,增加了細胞的疲勞而產生的,因此,古人提倡吃飯七分飽,是有科學依據的。
由此,在機械力為主的階段,就呈現“廢軀體和內臟”的疾病特征。同時,由于社會生產變成以企業為中心,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宗旨,以前的家族式情感淡化了,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要靠企業文化來彌補缺失。而機械替代人力之后,信息大爆炸和快節奏,高壓力的生活方式,迫使人體高度應用腦力,也讓現代人出現“費大腦”的疾病特點。
進入當代,生產力經過信息爆炸的催發,又發展到了IT時代、AI(人工智能)階段。AI其實就是基于大數據的集體智慧的統一呈現。這個階段,機器人將逐漸取代人的體力勞動甚至腦力勞動,出現機器人和智能工廠,同時機器人的自身發展,將進化得越來越像人,甚至可以自己找電源,就像人要每天進食一樣。
這時候的經濟表現形式,便是學派型經濟體,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集群企業和產業鏈。這些經濟體是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組建的。這個階段,人的疾病便是“廢大腦”為主要特征,以免疫功能衰退、慢性病頻發以及轉化為惡性疾病或者遺傳性疾病、全員亞健康狀態為特征。99%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失衡有關。
當然,從廢體力、廢軀體到廢大腦,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,但是人的身體會在不同階段出現新的問題,從以前力的疲勞發展到神的疲勞,心力交瘁的癥狀逐漸增多,疾病也越來越復雜。經由這樣的剖析,我們就清楚地知道,人體疾病的根源來自社會。
我們反觀中醫和西醫的理念,會發現不僅在治療理念上,在用藥的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,中藥和西藥構成兩個鮮明的,不同的維度。
西醫盡管有完整的科學體系,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:疾病的治愈率低,遠遠達不到50%。西藥大多數屬于化學性藥物, 它的治病機理是利用藥物的生化特性殺滅病菌或病毒,以抗菌消炎為主。比如治療癌癥,西醫除了手術切除以外,便是放療,寧枉勿縱,使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同歸于盡。西醫治療手段日益黔驢技窮,要么治標不治本,要么治標而傷本。
古中醫與西醫不同。古中醫掌握了萬物發展的規律,依靠規律,很多疑難雜癥都可以治好。古人根據天人感應的原理來研究人體的經脈,形成了經絡學說,引出了“臟腑歸經”的理論。中草藥的藥理,是以“四氣五味”來調理人體“五臟六腑”之間的“陰陽平衡”,以固本培元,增加自身的免疫力,把“病毒”排出體外來達到治病的目的。我們研習古中醫,就要像扁鵲、華佗、張仲景、李時珍等先賢一樣,調治自己的身體。
炁脈正是以道家生命哲學為出發點,以古中醫的經絡學說為基礎,以炁脈理論為路徑,以外掛丹田式的炁脈調理為手段,以治未病的亞健康調理為切入點,協調陰陽、疏通表里、通脈排毒、凈炁養炁,以提升人體免疫力、增強臟腑的生理功能。從幾十年實踐的臨床效果來看,炁脈體系,已然是一個能解決健康問題的獨有的醫學形態。(夏時雨)
|
|
|
|
|
|
|
|
|